今天是: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
盐城档案局
盐城掌故当前位置:首页 >> 档案文化 >> 盐城掌故

盐城古时十景

发布日期:2008-08-18 浏览次数:21944 字号:【

  1、杨楼苍翠 杨楼即南门的城楼,明朝永乐十六年盐城始筑砖城,当时仅辟东西北三处城门,到万历七年,杨瑞云任知县,才增开南门。城内有市河,城外即南串场河、沿河遍植杨柳,绿影迷离,形成烟水苍茫的气象。故康熙《淮安府志》称之为杨楼翠霭,谓浮云烟霭,佳气氛圣,在杨楼远眺,境界幽暇。
 
  2、登瀛晚眺 登瀛晚眺,《淮安府志》称之为登瀛晚霞,登瀛桥原名水丰桥,在西门外,起初是明代新兴场地主沈登瀛修建,但府县旧志均未载此事。此桥原有市房三处,岁收租金,存和泰当典生息,作为修理之用,并推地方人士经营,称之为桥董,民国十二年曾经重修,桥两头各立牌楼一座,形式庄严。
    一九二七年春,军阀混战,曹万顺师驻防盐城,索款未遂。将中间烧断,后经输款,始未全毁。一九三八年四月日寇侵犯盐城,城内外大火延烧七天七夜,登瀛桥全部烧光。一九四O年,八路军、新四军在白驹、刘庄之间会师,后于十月十日进驻盐城。为便于行人,修复为小平桥。一九四六年,为纪念“四八”烈士王若飞,曾将此桥命名为若飞桥,将盐城县改名为叶挺县。一九五五年,在原基础上扩建大木桥,因不便载重车辆行驶,后于一九六O年建成钢筋水泥大桥,至今屹立。如今站在桥上,凭栏四望,过去那种夕阳西下、暮色萧瑟、荒坟野冢倒影水中的情景再也看不到了。
 
  3、太湖秋月 大纵湖一名太湖,见《明史河渠志》;又名太湖,见《行水金鉴》,康熙《淮安府志》载太湖灏波称为盐城八景之一,湖在盐城县治西南北宋庄,据乾隆《盐城县志》、康熙《淮安府志》及《天下郡国利病书》皆言湖南北有三十里,东西有十五里。《明史·河渠志》说:方圆六十里,水是汇合高邮、宝应、兴化、泰州诸地来水为湖。
  在秋高气爽、金风送暑之际,月夜扁舟,波平如镜,绿杨倒影,红蓼花疏,然后灏波潢漾,安翔徐回,确是最佳幽景。
 
  4、龙港观海 龙港即斗龙港,在县治东南,一名牛湾河,见《两淮盐法志》及《郡国利病书》,有东斗龙与西斗龙(今属大丰县),兴化、大丰境内及伍佑南串场河之水皆归此港宣泄入海。
  明人高榖作有观海诗云:瓢城东望水漫漫,暇日登临眼界宽,万马挟兵开地脉,六鰲擎日上云端,涛声吹雨沧溟泾,雾气横空白昼寒,尘世不须伤往事,桑田更变几回看。
  杨瑞云观海诗:“地自神州尽,川容万派深,平生登眺眼,到此豁胸襟。”

   5、盐岭积雪 秦汉盐渎,晋改盐城,顾名思义,因产盐而得名。县境盐场仅两处,伍佑场和新兴场,东海灶户煎烧之盐俱送交垣商,堆集于露天的包厂,既高且大,产盐极盛时盐堆有数十处,遥望大小高低,如小山罗列,故名之曰盐岭积雪。自海势东迁,废灶兴垦,亭场卤地,尽植棉花,仲秋之季,平畴环视,白如霜雪,衣被民生比盐产利益大矣。

  6、石桥春涨 石桥在盐城县治西沙沟镇(今已划属兴化县),康熙《淮安府志》所载盐城八景,称此处景物为石桥春水,当取春水绿波之意,刘沁区有诗云:“风土山乡异,烟尘水国稀”,盐城县志曰:春涨当是因高邮、宝应、兴化的来水汇于石梁溪,然后入湖荡渺漫无际,故称之为春涨,沙沟一名石梁。
  按:盐城县境内石桥共有两处,除沙沟石桥外,尚有伍佑石桥。伍佑又名珠溪,旧有珠溪八景,其中之一叫石梁玩月,梁下石刻联句云:“司马壮怀题柱去,石公高谊授书来。”此处石桥现仍在。
 
  7、龙祠胜概 龙祠即龙王庙,地址在东门外二里头墩之北,今东闸新村一带,俗称龙王墩,墩高二丈许。明万历九年(1581)知县杨瑞云建庙于墩上,墩之四周遍植杂树,故康熙《淮安府志》称之为龙祠树色,每逢春秋佳日,城里游人多喜结伴前往散步,墩下即范公堤,登眺其上,东望沧溟茫茫,气象万千。
    龙祠在抗战中被毁,墩阜亦毁,景物形销迹灭。

  8、瓜井仙踪 瓜井仙踪,康熙《淮安府志》叫瓜井灵湫,井在盐城中学正北搂东北角旧隍基处,据陈沂《南畿志》云“瓜井去县治东北半里,大旱不竭”,明万历《盐城县志》谓孙坚的父亲孙钟尝种瓜于此”,又说“孙坚为盐渎丞时,于父种瓜处开凿是井。”康熙《淮安府志》称之为“孙钟井”。乾隆《盐城县志·艺文》载明知县杨瑞云瓜井诗云“自为寻孙宅,驱车历大荒。瓜田犹在眼,兴王事非常。蔓草埋狐穴,寒云锁女墙。居人劳指点,中是聚仙堂。”又云: “种瓜非故主,有井近平陵”。同时刘沁区的《西渚诗存》亦有瓜井诗云:苔荒石(秋上瓦下)古城隅,百丈何年断辘轳。秋圃纵横双鹤杳,灌蔬人尚说孙吴。”皆言瓜井为孙氏事,至孙钟种瓜当系事实,孙坚故里是浙江富春,富春亦有瓜井,传为孙钟种瓜处。
    所谓仙踪即杨瑞云诗中之聚仙堂,乃为迷信之事。故陈玉澍光绪《盐城县志》亦认为“仙踪尤为附会无稽”,云云。
    按:秦时地方机构是郡县二级,郡的行政长官叫太守,每一郡辖若干县,大县的长官称令,小县称长,郡守和县令县长之下都有丞,到汉代郡制沿于秦,每县也各置丞,以佐令长,盐渎是大县,孙权的父亲孙坚曾做过盐渎丞。
 
  9、范堤烟雨 范堤原是唐朝大历年间黜陟使李承创筑的一条捍海堰。后来未能修治,年久颓圮。一遇海潮,阡陌洗荡,庐舍漂流,人畜死亡,屡遭其害。到宋朝天圣年间,范仲淹任泰州西溪盐官,建议更筑,一载完工。因之农事、盐课两受其利,遂使泻卤地,化为良田,民得安居,其功甚大,人民颂之为范公堤,堤长一百八十里。后到元朝又大加修筑,起自南通的吕泗场迄于盐城的庙湾场(今属阜宁县),亘三百余里。为纪念范仲淹,统称范公堤,明朝万历年间于盐城东门外建有范公祠,前筑一亭,叫景范亭。雨中登亭遥望,烟柳苍茫,启人幽思,明朝知县杨瑞云描写当时的情景为“草深沙脊在,鳄徒市尘环,我欲穷遗迹,徘徊烟树间”。据康熙《淮安府志》不曰范堤烟雨,而叫范堤烟景。
范公堤所在地,即今天的通榆公路。东门外范公祠旧址,如今已建成为东闸新村。
 
  10、铁柱潮声 铁柱冈在盐城县治北门外,铁柱在里洋口。据《淮安府志》说:“故老传疑,谓是秦始皇东巡,驱山铎所逐,以塞东海”,又传说是“神禹压蛟龙所铸的。”也有传说是“秦始皇的系马柱”。这些说法都属神话传说,实际是古代渔民系海船的桩柱。该铁柱早已毁坏不存,昔日海潮风浪冲击铁柱之声,已为今天北门闸外几家工厂机器马达的隆隆响声所替代。

  
Copyright (C) 2008-2019 盐城市档案馆 版权所有
地址:江苏省盐城市毓龙东路22号 查档热线 电话:0515-88119059
技术支持:盐城通联 建议您使用 IE6.0以上1024*768分辨率浏览器 备案号:苏ICP备19039672号-1